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对于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融入国民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相关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这对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实现民族产业升级,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设内容

1.推动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把壮族代表性的民族歌谣、民族舞蹈、民族体育竞技以及相关传统民俗课程的学习体验作为传承创新教育基地的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实践互动、产教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1)壮族民歌融入学校教育。 

以演唱、讲座、教学、展馆等多种形式展现壮族民歌。建设民歌演奏室,配备必要的演奏乐器,邀请壮族民间歌唱家,到校园演唱、讲座、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壮族民歌,热爱壮族民歌。 

(2)壮族舞蹈融入课堂。

建设舞蹈室,配备必要的壮族舞蹈服装和道具。邀请民间艺人到校,重点将“扁担舞”、“采茶舞”、“竹竿舞”、“春堂舞”等壮族舞蹈引入教学课堂,开展“壮舞社”社团活动,并将这些舞蹈搬上学校的舞台,从而延伸到我区的一些具有壮族特色的旅游景点。 

(3)壮族体育竞技引入趣味体育课堂。 

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间体育竞技项目三人板鞋接力赛、跳竹竿、抛绣球引入学校体育竞技项目,并广为宣传其文化内涵,推介到旅游活动中。 

(4)创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体验馆”。 

通过到广西壮族居住地采风及参考文献资料,收集广西壮族民俗的音、影、像等资料,建立壮族文化体验馆,让学生体验壮族的民俗文化,含节庆、饮食、风俗等文化。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探索现代传承机制。

把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把民族艺术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歌舞技艺及各种特色的民俗民风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资源,采用“师傅带徒弟”、“高 徒带低徒”等方式,共同培养学生民族艺术传承人。 

3.优化教材,加强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通过邀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整合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等教学资源,迅速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借助教科所或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力量,组织编写相关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项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培养水平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聘请民间艺人、社会能工巧匠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担任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顾问等 。安排专业教师通过专题授课、派出学习等方式,提高相关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

5.成立学校学生民族歌舞团、民族技艺社团,建立民族艺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新平台。

依托旅游管理系相关专业,围绕民族歌谣、舞蹈、刺绣、扎染、蜡染等民族艺术,以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学生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的,组建学生艺术表演团体、民族技艺社团,开展民族歌舞文化和民族技艺传承创新工作,承担校内校外重要实践 教学、表演、技能比赛等任务。 

6.制作民族文化宣传视频,承担社会服务。

制作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宣传视频,加大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增强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同时开办面向社会的民族文化或手工艺相关的传承培训活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共同进行项目研发、产品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